环保部公布2009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全文)(4)

来源:卫星信号覆盖计划    发布时间:2024-02-02 06:01:43

M6米乐APP下载AS3545系列屏蔽箱


  铀矿冶及伴生放射性矿周围环境电离辐射 中核北方铀业有限公司本溪铀矿、中核浙江衢州铀业有限责任公司、中核抚州金安铀业有限公司、中核赣州金瑞铀业有限公司、衡阳新华化工冶金总公司、中核金原铀业有限责任公司桂林分公司、南宁新原核工业有限公司七○一矿、贵州原核工业七六一矿、贵州原核工业二七六厂、新疆中核天山铀业有限公司等铀矿冶设施周围环境空气中氡活度浓度,气溶胶、沉降物总α和总β活度浓度,地下水和生物样品中放射性核素铀和镭-226活度浓度未见异常;但极少数铀矿冶设施因矿石运输沿途散落,造成矿区边界和运矿公路周围个别监测点位γ辐射剂量率高于运行前水平;同时受历年排放的废水和尾矿坝渗漏水的影响,部分铀矿冶设施周围环境个别监测点位放射性核素铀和镭-226活度浓度高于《铀矿冶辐射防护和环境保护规定》(GB23727-2009)规定的限值。白云鄂博矿等部分伴生放射性矿的开采、冶炼、加工活动对企业周围局部环境产生了某些特定的程度影响。

  电磁辐射设施周围环境辐射水平 环境电磁辐射水平总体情况较好,个别大功率发射设施周围局部环境存在超标现象。开展监测的移动通信基站天线周围环境敏感点的电磁辐射水平低于《电磁辐射防护规定》(GB8702-88)规定的公众照射导出限值;个别大型广播发射台旁边的环境敏感建筑物部分监测点位环境综合场强略超《电磁辐射防护规定》(GB8702-88)规定的公众照射导出限值;开展监测的各输电线和变电站周围环境敏感点工频电场强度和磁感应强度均低于《500kV超高压送变电工程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规范》(JH/T24-1998)规定的居民区工频电场评价标准和公众全天候辐射时的工频限值。

  【核与辐射安全监管工作】环境保护部加快核与辐射安全法规的编制进程,完成《核与辐射安全法规体系》和《核与辐射安全标准体系》。完成《放射性物品运输安全管理条例》及配套部门规章等一批法规。规范核设备的行政审批工作,加强核安全监督检查。加强运行核电厂安全日常监督检查和运行经验反馈工作。加强在建核电厂和拟建核电厂项目监管与审评,严格执行审批制度,把好源头准入关。坚持“受理有前提,不批不准动”和“积极稳妥、有序推进、均衡发展”的原则推进新项目工作。加强辐射安全许可工作的规范化,对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放射源辐射安全许可证发放情况做检查和督察。

  【辐射环境监视测定工作】环境保护部依据《2009年全国辐射环境监视测定工作要点》,健全辐射环境监视测定工作机制,构建科学的辐射环境监视测定技术方法体系,完成辐射环境国控网的监测,完成9项监测方法国家标准的修订工作,开展国家辐射环境监测网运行绩效考评工作。完成东北边境地区核辐射应急监测和国庆六十周年核与辐射安保应急备勤监测。开展了1000kV晋东南~南阳~荆门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电磁环境影响监测,修订完成一批电磁辐射环境质量和污染防治标准。

  全面推进中央财政主要污染物减排专项资金核与辐射监测能力建设项目,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厅(局)签订66份合同。完成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等重要共21个在线个数据中心的建设,初步形成了连续动态、数据共享的重要辐射环境预警监测网络。有关省、地区核与辐射安全监督站完成4辆现场应急监测车和4套车载移动实验室配置。

  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情况 截至2009年底,全国(不含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已建立很多类型、不同级别的自然保护区2541个,保护区总面积约14700万公顷,陆地自然保护区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14.7%。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19个,面积9267万公顷,分别占全国自然保护区总数和总面积的12.6%和62.7%。有28处自然保护区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有20多处自然保护区变成全球自然遗产地组成部分。

  截至2009年底,林业系统自然保护区数量达到2012处,面积12288.2万公顷,约占国土面积的12.8%。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47处,面积7701.17万公顷。

  截至2009年底,已建成各类海洋保护区170多处。其中,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32处,地方级海洋自然保护区110多处。海洋特别保护区30多处,其中国家级16处。

  截至2009年底,已建立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200多处。其中国家级16处,省级52处,市(县)级130多处,总面积10万多平方千米,保护区保护的国家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数量占应保护物种的40%。

  截至2009年底,已建设国家级农业野生植物资源原生境保护区118个,有效保护了濒危、珍稀农业生物物种资源,为推动农业生物技术发展提供战略储备。

  物种中国幅员辽阔、海域宽广,自然条件复杂多样,孕育了极其丰富的物种资源和复杂多样的ECO。

  中国有森林、灌丛、草原、稀树草原、草甸、荒漠、湿地等陆地生态系统的很多类型,按群系分,森林212类、竹林36类、灌丛113类、草丛约13类、草甸77类、草原55类、荒漠52类。冻原、高山垫状植被和高山流石滩植被主要有17类。自然湿地包括沼泽19类,草本沼泽约14类,木本沼泽4类,泥炭沼泽1类。

  中国近海有黄海、东海、南海和黑潮流域4个大海洋生态系,近岸海域分布滨海湿地、红树林、珊瑚礁、河口、海湾、泻湖、岛屿、上升流、海草床等典型海洋ECO,以及古贝壳堤、海底古森林、海蚀与海积地貌等自然景观和自然遗迹。

  中国拥有高等植物34984种,其中,苔藓植物2541种,蕨类2270种,裸子植物245种,被子植物29816种。此外,几乎拥有温带的全部木本属。

  中国约有脊椎动物6481种,其中,哺乳类581种、鸟类1331种、爬行类412种、两栖类295种、鱼类3862种。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的珍稀濒危野生动物共420种,大熊猫、朱鹮、金丝猴、华南虎、扬子鳄等数百种动物为我国所特有。

  【湿地ECO保护恢复】2009年,林业湿地项目完成中央投资22387万元,用于实施41个项目。启动了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完成了北京、天津、吉林、黑龙江、江苏和广东6省市的湿地资源调查任务。新增国家湿地公园试点62处,国家湿地公园试点总数达到100处。在辽宁、黑龙江和广东3省开展了国家重要湿地确认试点。新增杭州西溪湿地1处国际重要湿地,中国国际重要湿地总数达到37块。目前,以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为主的湿地保护网络体系初步形成,湿地保护面积达到1795万公顷,占自然湿地总面积的49.6%,湿地保护率比上年增加了0.6个百分点。

  【海洋保护区建设管理】各个保护区管理机构积极强化海洋保护区的海域使用、开发活动和海监执法管理,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设置了中国海监机构,出台了《海洋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技术规范》等国家和行业标准。深入开展规划编制、执法巡护、基本的建设、科研调查、生态监测、灾害防治、教育宣传、公众参与、对外合作等各项管理工作,初步形成了布局基本合理、类型相对齐全、功能渐趋完善的海洋自然保护区体系。积极地推进海洋生态损害补偿赔偿制度的建设和试点,为完善开发和保护相协调的海洋生态保护政策提供经济调控手段,为海洋生态保护与建设提供可持续的财政机制。在典型海洋ECO集中分布区、外来物种入侵区、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影响敏感区等区域,组织实施了一批典型海洋生态修复工程。积极推动建立海洋部门、环保部门的合作联动机制,共同开展污染总量控制合作试点。

  【自然保护区综合管理】印发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规范化建设管理导则》(试行),组织并且开展了2009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能力建设专项资金项目的申报和筛选,中央财政安排资金1亿元支持58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能力建设。经国务院批准同意,新建了16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调整了5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范围。环境保护部根据国务院办公厅的要求,确定并发布了这21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面积、范围和功能分区。环境保护部利用环境小卫星对拟晋升和调整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了遥感监测和实地核查。成立了第五届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委员会,开展了2009年度的评审工作。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东莞外来工群像:每天坐9小时 经常...66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