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雷达Lidar底层原理技术详解

来源:米乐体育M6官网-方案    发布时间:2023-10-31 17:35:23

M6米乐APP下载AS3545系列屏蔽箱


  激光雷达Lidar 是Light detection and ranging的简称,即“激光探测和测距”,其工作模式同样是 发射-反射-接收-计算,当然所有的环节上同Ra几年前第一次听到 “激光雷达” 的概念时候,我的第一印象并非极富科技感的3D点云,而是想起小时候被人用激光电棒晃眼睛的恐惧,进而联想到汽车顶着一个大号激光电筒把我晃瞎的情形。事实上,车用LiDAR的激光波长属于处于人眼看不到的红外线波段。(但这也不代表红外线对人类眼睛无害,尤其是接近可见光的905nm激光,需要对其功率做出限制)

  *注:对于激光雷达的介绍,太多文章互相抄来抄去,而对于底层的原理分析并不够深。并且总是从投资者的方面出发,过多关注企业的经营状况和投资意见。而作为无人驾驶的技术有关人员,追踪厂家的产销情况是没多少意义的,这一些信息总会跟着时间流逝而一直在变化。我们只必须了解到当前激光雷达工作的最基本的原理:

  5)机械式、棱镜、转镜、MEMS、OPA相控阵、FLASH;(让激光转动起来,完成扫描的原理)

  所谓市面上的激光雷达,无非就是以上技术原理的排列组合而已。熟悉于原理才能一眼看透背后的本质,后面也就不会迷失在一些报告的胡吹乱侃中。

  2.1 原子能级与自发辐射前面提到,雷达发射的电磁波,本质上是由交变电流转化而来。而到了光波,人类目前并没能力制造数百THz的交变电流由此产生电磁波,此时就需要借助原子来产生光波。

  光子、电子轰击、外部加热等作用下,原子会从低能级跃迁到高能级(激发态),而激发态原子又会自发的向更稳定的低能级跃迁,此时能量会以光子的形式发射出来。在此过程中,不同原子产生的自发辐射光在频率、相位、偏振方向及传播方向都有一定的任意性,我们叫做自发辐射(spontaneous emission)。

  还另一种更有规律的辐射方式:受激辐射(Stimulated emission)。当激发态原子处在外来电磁辐射场的作用下,而这个外来光子的能量恰好又是原子两 能级 的能量差。这样一个时间段,会引起类似“雪崩”的效应,众多激发态原子发出的光子的频率、相位、传播方向、偏振状态与外来光子完全相同。

  激光就是 Light Amplification by Stimulated Emission of Radiation (受激辐射光扩大)的简称。而后受激辐射会经过一个谐振腔。基础的谐振腔由两片平行的反射镜构成,一片为全反射,另一片部分反射。那么,其结果是:方向不沿轴线的激光会被滤除,而沿轴线的激光则会被加强。向外输出的就是 波长一致、方向一致、波束极窄的光——激光。

  显然,相对于905nm激光,波长更长的1550nm激光的绕行能力好那么一点,对空气中的尘埃颗粒有一定克制作用。远离了可见光范围,其激光器的功率也能做的更大一些,探测距离也相对更长,可达到500m。1550nm激光雷达是一个大的趋势,不过磷化铟激光器和砷化镓APD也比硅激光器更贵些,不过这并不是什么大问题。

  在无人驾驶行业,车载激光雷达的应用场景主要是自动驾驶开发验证、Robotaxi、高精地图采集、以及量产车型的感知模块。其中,尤以量产项目能带来大量的订单,为厂商创造大量利润。而量产车型的激光雷达,其要求同样也是最为苛刻的:汽车作为“用户”,到底想要什么样的激光雷达:

  激光雷达的方案分为两种:“测距方案”与“扫描方案”,两者有一定的关联性,但却是不同的概念,不能混淆。因此分开讨论。

  飞行时间(Time of Flight,TOF)的原理与前面讲到的脉冲式雷达测距方法一样,激光发射脉冲后,部分光线原路返回,并被接收器收到,通过计算发射到接收的时间差 τ 就可以获得目标距离:R=c⋅τ/2对于上面的7项需求,基本能够很好的满足。难点在于,要实现ps级别( 1ps=10−12s )的精准时间测量电路,以及脉宽极窄的激光发射电路(ns级别)。这限制了TOF测距的精度,目前只能达到厘米级,但对于无人驾驶而言,已经足够了。

  激光发射器发射激光,打在物体上的反射光被CMOS或CCD传感器捕获,传感器能是线阵相机or面阵相机。采集到的光斑图像,可通过灰度质心法可求得sub-pixel级别的分辨力。(双目视觉其实也可归结为是三角测距)

  三角测距分辨率 Δ d = d 1 − d 2 = Δ x ⋅ s f x 2 s i n β = Δ x ⋅ d 2 s i n β s f (25)。显然,随着距离d的增加,测距的分辨率成二次指数形式迅速恶化。而且,由于采用了图像传感器,在阳光正射的情况下,反射光斑会淹没在太阳光里,导致失效。

  AMCW即连续波强度调制(Amplitude modulated continuous wawe)。通过调整激光器的输入功率(电流),调整发射光强度,从而对发射激光的振幅进行周期性的调制。通过求解发射波与接受波之间的相位差来反推ToF,因此这种方案也被称为iToF(indirect ToF)。注意:该“相位”指的是周期性调整激光振幅的相位,也就是控制激光的交变电流的相位,而非激光本身的相位。

  对激光的线性调频、光学混频技术比毫米波困难许多,即便研发完成,也是成本最高的方案。

  测距方案都是针对单点的检测,只有配合扫描方法,才能实现大视角范围内的探测。LiDAR的扫描形式可大致分为机械,混合固态,纯固态三种。其中:

  机械转台需要满足:较小的重量、体积、极高的角精度、可承受20Hz的非常快速地旋转。这对于机械设计和加工、伺服电机的运动控制都有着极大的挑战。这导致了:

  2. 体积大,重量大,可靠性差,平均失效时间只有1000-3000小时,需要频繁的维护保养,难以达到车规级最低13000小时的要求。

  常用测距方法:TOF供应商:华为、速腾聚创、Luminar、大疆Livox、禾赛(几乎所有厂商都有)

  该种激光雷达的激光器固定不动,利用一面可以转动的镜子反射激光,以此来实现在空间的扫描。其极大的缩小了机械式的体积。转镜的控制灵活度也要比伺服转台高很多。转镜又可大致分为一维转镜、二维转镜、多面转镜、以及双棱镜等多种细分路线 一维转镜

  案例:2022.06.21上市的理想L9搭载的禾赛AT128就是一维转镜雷达(这应该也是截至2022的第一款量产一维转镜雷达)。其VSCEL激光器也是苹果同家供应商Lumentum生产。禾赛采用了三镜面的方案,200rpm的低转速就可以实现10Hz的扫描速度。其153万/秒的点频也是当前最强的半固态雷达。

  1. 这样做自然成本会低不少,2. 控制灵活,可以对ROI进行增稠扫描;

  大疆Livox的方案比较与众不同,其采用了激光通信领域的旋转双棱镜方案。电机带动双棱镜非常快速地旋转。激光在通过第一个楔形棱镜后发生第一次偏转,通过第二个楔形棱镜后发生第二次偏转,控制两面棱镜的相对转速便能控制激光的扫描形态。产生不同角度的折射光线,以此来实现对FOV的扫描。

  如此精密的机械结构,如何驱动?显然传统的伺服电机是不可能的,需要采用微驱动方法:比如静电驱动(ES),电磁驱动(EM),电热驱动(ET)以及压电驱动(PE)四种。

  而压电驱动器同样存在令人恼火的非线性。以压电陶瓷为例,其运动输出不会随电压升高而线性变化。而是具有“迟滞”和“蠕变”的特性。“迟滞”的意思是:其升压曲线和降压曲线存在很明显差异,甚至电压变化速率不同时候,升压曲线还会不一样。而“蠕变”的意思是,压电陶瓷的位移还会跟着时间的变化而缓慢变化,即使其两端电压并没改变。另外,外界温度、湿度、磁场、机械振动都会改变其输出特性。

  2. 如果减小振镜尺寸,其转角范围大,视场角增大,但其反射面积变小,可测量范围不足;

  3. 振镜受外界温度、振动环境影响会导致谐振频率的变化,因此导致线. MEMS柔性悬臂极其脆弱,其机械强度、抗老化性能都比较一般,影响到MEMS Lidar的寿命,总体鲁棒性不如转镜方案(2022Q2结论)。

  但是,受限于转镜或MEMS振镜的工作频率——实际上,目前(2022.Q2)MEMS和二维转镜式整体的点云密度/出点速度,仍然是不如高指标的传统机械雷达以及一维转镜雷达的。例如,禾赛Pandars128机械雷达在单回波模式下每秒出点345万,禾赛AT128一维转镜雷达单回波每秒出点153万。而二维转镜和MEMS的LiDAR,出点速度过百万的产品也不多。

  1)根据相控阵原理,要求激光的阵列单元尺寸约等于半波长,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发射单元的尺寸在数百纳米,对硅光芯片的加工会比较困难。

  2)Quanergy采用OPA+ToF的方案,ToF方案的瞬时功率太高,可达40-50W,硅光芯片根本扛不住如此高的功率。而降低功率又使得探测距离不足,当前只能支撑100m左右的探测。

  前面提到了激光FMCW测距,而恰恰连续调频波的瞬时功率很低,可以完美的配合OPA实现空间的扫描,实现所谓的4D激光雷达,是固态激光雷达的一个相对热门的方向。

  如何形象的去理解Flash激光雷达的原理?想象你处在一个黑暗的环境下,手里举着一台照相机。当你想要拍摄照片时,相机的闪光灯打开,照亮了环境,当曝光结束后,闪光灯随之熄灭,环境再次归于黑暗——这是一种可见光的Flash(闪耀)。

  而Flash LiDAR的原理类似,在其对应的905nm或1550nm波段,待探测的环境可以视为是一片黑暗(环境中的此波段红外线并不多),而Flash LiDAR配备了阵列式的发射光源以及接收部件,短时间直接发射出一大片覆盖探测区域的激光,再以高度灵敏的接收器(SPAD,单光子雪崩二极管增益极高),来完成对环境周围图像的绘制,最终生成的数据包含了深度等3D数据。

  现在来解释为什么其更为适合AMCW的测距方式,AMCW本质上是经过测量反射激光的强度来确定距离的,自然地,对于CMOS工艺的芯片,这种测量是很容易实现的。不过其最大的弊端就在于忽略了“不同目标有不一样的激光反射率”这一因素,使得测量准确性大打折扣,属于先天硬伤。当然,Flash LiDAR用TOF也不是不行,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对于每一个“Pixel”,都需要单独的一套计时的电路。由于结构相对比较简单,集成度极高,Flash闪光激光雷达是目前纯固态激光雷达一种主流的技术探讨研究方向。实际上,所谓的Flash Lidar也是深度相机方案的一种。

  Flash LiDAR工作原理(左:结构光模式)从其工作原理,我们完全不难推断其最大的难点:Flash LiDAR相当于一台将照相机将闪光灯、感光元件都集成在了一块芯片上。要想看得清楚,这个“闪光灯”的功率就必须充足大,如果采用AMCW测距,这个“闪光”的时间还需要长一些——显然,一般的芯片根本扛不住这种功率。

  VCSEL器件可输出的功率密度低,导致其有效距离一般难以超过50米,一般作为补盲雷达使用;

  今后如何增加VCSEL输出功率,增大SPAD阵列密度,将会是Flash LiDAR要解决的难题。

  1)搭载3个Ibeo Next固态激光雷达的长城WEY摩卡车型预计在2022年量产;

  2)Ouster ES2选择牺牲扫描角度(26°×12°)换取较远的探测距离(200m),预计2024年实现批量交付。

  3)2022年11月,禾赛FT120 Flash激光雷大发布,主要用作车角补盲雷达;

  4)速腾聚创紧随其后,在11月7日的Tech Day上,发布了自家的纯固态激光雷达产品E1;

  当下,转镜式和MEMS会落地,而长久来看,其只是过渡方案,固态的激光雷达肯定是一个发展的大趋势。

  固态的方案中,OPA+FMCW以及Flash是两个有希望的方案。而学界和业界更为认可、更能吸引到投资的则是后者。极快的速度、极高的集成度、很低的成本、如今天的照相机一般易得,这都是人类对于Flash LiDAR的愿景。

  D. LIDAR输出的信息编码格式是怎样的?后续应了解TCL、ROSMSG点云格式

  一些激光雷达的宏观市场信息,来源于厂商网站与券商研报,可保证2022年有效,这种东西不搞投资看一眼就行,没太多意义。中国市场太卷,情况每个季度都在快速变化。

  走进无人驾驶传感器(一)——激光雷达 - 知乎 (zhihu.com)(一般推荐)

  最高百亿市值!深度分析五大LiDAR公司,车载激光雷达将走向何方?- 知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