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访谈》视频回顾 巴中气象局直播聊“天”

来源:无线通信测试    发布时间:2024-01-01 16:51:05

M6米乐APP下载AS3545系列屏蔽箱


  3月22日上午10:00,由巴中市人民政府主办、巴中市气象局、巴中市广播电视台承办的在线访谈节目《政务访谈》上线啦。

  巴中市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何俊峰,巴中市气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岳翱,巴中市气象局业务(法规)科科长张红梅,就“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提升气象防灾减灾能力”主题和网民朋友进行了在线交流。

  主持人:一提到气象局,大家想到最多的就是天气预报,其实气象局除了做天气预报以外,还有很多其他领域工作,下面请何局长就巴中市气象局主要职责职能以及近年来全市气象工作情况给大家简要介绍一下吧。

  何俊峰:好的,主持人。巴中市气象局主要承担天气监测预报预警公共气象服务、人工影响天气作业、雷电灾害防御管理、系留气球施放行政审批等社会管理服务职能。近年来,市气象局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决策部署,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努力提高监测预警预报能力,全力做好各项气象保障服务工作。一是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实施基层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六个一”规范化建设,提升基层灾害防御应对能力,全市1.8万余人纳入气象预警信息免费发送对象。建成231个区域气象站,巴中新一代天气雷达投入运行。从始至终坚持“一年四季不放松,每次过程不放过”的要求,精准监测预警,近三年科学应对了罕见的37场暴雨,为全市防洪调度、抢险救灾、人员转移等提供了科学决定依据。同时,做好了农洽会、红叶节等重大活动气象保障服务,获公众好评。二是积极助力生态文明建设。引进智能网格预报平台,每天对空气扩散能力和污染物输送情况做比对分析。加强空气质量预报和重污染天气预警天气会商,为污染防治提供科学决定依据。围绕防治大气污染、改善水环境、降低森林火险等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90余次,发射火箭弹500余枚。挖掘宣传气候康养资源,为巴中新增一枚国家级“金字招牌”——“中国气候养生之都”。三是积极融入乡村振兴。积极地推进乡村振兴气象服务专项,围绕巴中“1+3”产业模式,对特色农作物持续开展直通式气象服务,覆盖全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72家。四是落实行业安全监管责任。对升放氢气球活动严格审批,每年对全市210余家易燃易爆场所进行防雷安全全覆盖检查。

  主持人:近年来,巴中极端天气明显增多,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形势严峻,今年的天气情况怎么样,会不可能会出现像郑州“7.20”特大暴雨那样的极端天气?

  岳翱:预计2022年平均气温17.0℃左右,与常年比较属正常;年最高气温可达39℃,年最冷气温可达-2℃。年总降水量正常略偏多,在1200毫米左右,全年有7-9场区域性暴雨;南江和通江两县部分地方有轻度春旱,无明显夏旱,盛夏部分地方有轻度伏旱天气;大雨开始期为4月中下旬,结束期为10月上中旬;涝重于旱,有轻度秋绵雨天气。

  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极端天气频发,是值得警惕的,郑州“7.20”极端暴雨事件更是罕见的,我们会根据最新气象资料分析,做好灾害天气的监测预报预警工作,及时把天气信息发布给大家。

  主持人:我们大家一起关注到互动平台网友提问,网友“杜鹃”、“小英”留言反映说,自己手机上天气软件显示的天气预报有时候与气象局发的预报不一致,觉得天气预报没报准,这是怎么回事呢?请给大家解答一下这个疑惑吧。

  张红梅:这主要跟市民朋友使用的手机品牌和天气预报软件有关系,不同的手机和气象软件由于数据来源不同、更新频率差异以及空间差异的因素,导致预报结论有一定的误差。

  第一,数据来源不同。很多气象数据是全球通用的,有的软件可能采用国外的数据(比如苹果手机),有的来自中国气象局,或者来自多个省的气象局。另外市面上还有很多气象公司,他们也会发布自己监测的气象数据。

  第二,更新频次不同。比如市气象局预报的结论能够达到每小时更新一次。但有些APP,或许只能做到每6小时或者12小时更新一次。在这种情况下,若遇到暴雨或者突变天气,这些软件的预报就不准确。

  第三,空间差异。我市内的气象监测能够达到五公里或者三公里,而有一些APP,可能只针对某个站点进行简单预测计算,没有气象部门的智能网格预报精准。例如预警,本地的天气预报员或者本地的预报技术能力一般比另外的地方的更准确。

  鉴于天气预报属地化原则的这一特点,市民朋友可以再一次进行选择省内权威的气象预报供日常使用,例如电视天气预报、订阅短信、关注巴中气象微博微信公众号、以及“中国气象、天气通、天府气象”app等等。

  主持人:古有诸葛亮借东风的故事,里面就涉及有天气预测,天气预报对普通人来讲比较神秘,那咱们气象局对天气是怎么做到未卜先知的呢?

  何俊峰:天气预报主要是通过三个步骤完成的,分别是气象资料的收集,对气象资料的分析、计算,预报员会商得到预报结论并对外发布。

  目前常用的气象资料主要是通过地面和高空气象观测站、气象卫星、雷达等设备来收集。这些设备每天会在规定的时间里,对大气进行系统的探测,从地面到高空,从陆地到海洋,全方位、多层次地了解大气变化,构成很强大的气象监测网络,收集全面的气象数据。

  在得到这一些数据后,迅速通过通信网传递,并输入到大型计算机运算,求解描写天气演变方程组,未来天气很快就被“算”出来,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数值天气预报,再对数据来进行处理,得到天气图、卫星云图等等。

  预报员们就开始了紧张的工作,依据这一些数据进行专业的分析计算后,得出天气预报的结果。不过,由于每个预报员所掌握的理论知识、积累的经验是不同的,所以在预报过程中得出的结论也会有所不同。通过天气会商后,最终形成统一的天气预报结论。然后再制作成不同形式的预报产品,并通过媒体为公众服务,这就是大家收看(听)到的天气预报了。

  岳翱:首先,强化地面监测站网布局,全市建成了231个区域气象观测站,实现乡镇全覆盖;建有生态气象观测站、农田小气候观测站、辐射站等19套特种监测设备,建成东华山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为气象数据收集奠定基础。

  其次,推进无缝隙智能网格预报业务体系建设,空间分辨率可达5公里,时间上可实现逐小时订正发布未来10天的天气预报,公众可随时随地获得基于位置的精细化气象服务。发展了气象要素和灾害性天气短中期预报业务、延伸期重要天气过程预测业务以及重大气候事件月、季、年预测业务,气象预警信号精细到乡镇。

  第三,加强预报员人才队伍建设,引进研究生5名,培养高级工程师6名,重点加强预报理论、技术方法、业务应用的复合型研究人才教育培训,目前我局拥有市级首席预报员2名,省级首席预报员1名;同时,加强天气会商,每天8时参加全国天气会商,11时参加全省天气会商,11:30举行全市天气会商,遇重要天气过程,随时开展天气会商,提高预警精准度。

  主持人:气象灾害预警信号是什么含义,当收到预警信息后,我们该怎么做好相关防范呢?

  张红梅: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我市气象灾害呈频发多发重发趋势,气象灾害预警信号是指气象部门为有效防御和减轻突发气象灾害而向社会发布的预警信息,按危害程度和发展态势分为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四个等级,红色为最高等级,按灾种分为14类,影响巴中较多的有暴雨、大风、雷电、大雾等灾害性天气。

  比如收到暴雨红色预警信号,说明未来3小时内降雨量将达100毫米以上,或者已达10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市民朋友就要立即采取防范措施,停止集会、停课、停业(除特殊行业外),做好山洪、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的防御和抢险工作,远离低洼地段等等。

  主持人:在经开区东华山上有一个像火炬顶着足球的建筑,很多老百姓都不知道它是干什么的,只是听说是气象局建的雷达,接下来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咱们巴中的新一代天气雷达。

  何俊峰:东华山上建成的雷达属于气象雷达,是气象监测的重要手段,在突发性、灾害性天气的监测、预报和预警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中、小尺度天气系统的监测,比如局地暴雨、大风、冰雹等等,是预报员的“千里眼”。

  主持人:接下来继续关注互动平台,网友“南山”留言问:想知道雷达辐射对周边群众有影响么?这个问题请何局长给网友解答一下吧。

  何俊峰:一般来讲,我们气象雷达的天线是倾斜向上的,有一定的仰角,这样电磁波发射的方向也就向上倾斜了,指向天空方向,天线下方几乎没有电磁波,加之雷达天线米,比周边建筑都高,对人体健康没有影响。

  岳翱:人工影响天气是指为避免或者减轻气象灾害,合理利用气候资源,运用云的降水原理,在适当条件下向云中撒播催化剂,从而实现增雨雪、防雹、消雨、消污、消雾、防霜等目的。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和省气象局的坚强领导下,巴中人影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防灾减灾、大气污染防治、森林防灭火和重大活动保障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市气象局年均组织开展地面增雨、消污等作业30余次以上,常年增加降水量超6000万立方米,为改善空气质量、增加土壤墒情、降低森林火险等级、补充巴河生态水量和重大活动保障做出了重大贡献,多次获得市委市政府肯定。

  主持人:人影作业是如何开展的?人影作业是随时可以开展还是需要在一定条件下才可以开展呢?

  岳翱:我市现有人影作业单位5个,车载移动火箭增雨作业装备5套,地面作业点32个。人影作业一般包括5个步骤,第一步是分析作业需求,根据防灾减灾、大气污染防治、森林防(灭)火和重大活动保障等方面的社会需求,确定人影作业的目的和必要性。第二步是制定作业计划,根据需求,结合气象预报制定作业计划和作业预案。第三步是发布作业公告,在作业前通过网络、短信等手段向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发布人影作业公告,告知作业目的、作业时段以及注意事项。第四步是实施现场作业,人影指挥中心根据气象卫星、雷达等时实监测资料,研判天气系统发展状况,将天气系统来向、风速、云高、云厚等参数及时传送到作业现场,现场作业人员根据指挥中心指令,装填火箭弹,调整好发射方位、发射高度,再向空域管理部门提出作业申请,批复同意后,再进行人影作业。最后一步就是作业效益评估,作业后12小时内对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等开展效益评估,并形成效益评估报告。

  人影作业不是随时都可以开展的,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满足一定的气象条件,只有当空中的云系发展到一定的厚度,云里有一定的低于0C°且不结冰的水,并且云中还要有上升的气流等条件时,向云中散播催化剂才可以形成降水或增加降水。二是要满足空域条件,地面发射的火箭弹催化弹对飞机飞行安全有一定的影响,当气象条件到达要求时,还要经过空域管理部门批准同意后才可以开展人影作业。

  主持人:今天岳局长也为我们带来了一颗人影作业炮弹,下面请岳局长给我们简单介绍一下吧。

  岳翱:我市使用的人工增雨火箭弹在弹身上设计了降落伞,火箭弹在云中催化燃烧完毕后,残骸利用降落伞向地面缓慢降落,降落速度大概只有7米/秒,正常情况下不会对地面造成什么影响。残骸没有危险,也无毒无害,如果捡到,应立即向当地村(居)委会、公安机关或当地气象主管机构报告,不要私自拆卸火箭弹残骸。

  何俊峰:据气候统计分析,巴中属多雷暴区,年平均雷暴日数为38.8天,呈现夏多冬少,7、8月份最多,那么,遇上打雷到底该如何办呢?我们从室内防雷和室外防雷两个方面来看。

  首先,如果打雷时你在室内:要关好门窗,远离水管,不要使用金属导线,不要拨打或者接听电话,断开不使用的电器。

  其次,如果打雷时你在室外:降低自己的高度,蹲下双脚并拢,减少跨步电压;不能在大树底下避雨,最好离大树5米以上;不要在水边停留,不要拿金属物品在室外逗留,不要触摸防雷接地线。

  现在很多建筑物都安装有避雷设施,特别是城市高楼安装有避雷带、避雷针、避雷器等,防雷安全总体较为完善,但在农村,特别是乡镇自建房,多数只是安装有避雷针或避雷带,很多人就会认为万事大吉了,就认为可以防雷了,其实不然,避雷针(带)防雷其实是由三种结构组成的:避雷针、引下线、泄流装置(也叫地网),避雷针负责引雷之外还应当有良好的接地和符合要求的接地电阻,这样才能将雷电流引入大地,不发生二次反击引起房间内的电气设备故障等事故,也不会因为雷电流入地时引起的电位梯度不同而造成了跨步电压,造成人身安全问题,从而真正的起到了保护作用,因此,后面两个因素是重中之重,缺一不可,否则,避雷针就真成了引雷针。因此,建议各类建筑物应定期找专业的防雷检测机构进行防雷检测,确保防雷安全。

  张红梅:根据《爆炸和火灾危险场所防雷装置检测技术规范》第5条规定,凡用于生产、加工、储存和运输爆炸品、压缩气体、液化气体、易燃气体和易燃固体等物质的场所,其投入使用的防雷装置应当每半年检测一次。加油站、油库、烟花爆竹、雷管炸药库等均属于此列,管理运营者应当注意对防雷装置的日常检查维护,在检测报告到期之前及时向具有甲级检测资质的单位申请防雷防静电检测,确保防雷装置的正常工作。

  张红梅:如果市民朋友需要悬挂直径大于1.8米或者体积容量大于3.2立方米的氢气球,必须要找已经取得气象主管部门核发的《升放气球资质证》的升放单位,并且在活动之前在市民之家办理行政审批,审批通过后方可升放。

  主持人:明天就是“3.23”世界气象日,请问今年世界气象日主题是什么,市气象局都有哪些活动安排?

  由于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世界上许多地方的极端天气、气候和水事件正变得越来越频繁和强烈。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容易受到多种气象灾害的影响,这些危害本身也因人口增长、城市化和环境退化而不断变化。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做好准备并能够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采取行动,可以拯救许多生命,保护世界各地的生计。因此,今年3月23日世界气象日的主题是“早预警、早行动”,它强调了“水文气象信息,助力防灾减灾”的极端重要意义,加强气象水文部门、灾害管理部门和发展机构之间的协作对于更好地防灾、备灾和救灾至关重要。

  为做好今年“3.23”世界气象日科普宣传,市气象局制定了活动方案,设置了气象科普进村入校园、“科技之春”联合宣传、线上互动等活动,同时,明天我们单位也将开展对外开放日活动,欢迎广大市民朋友到市气象局参观。

  主持人:“十四五”期间,市气象局将有哪些举措,提升气象保障服务能力,为巴中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保驾护航呢?

  何俊峰:“十四五”期间,市气象局将继续认真贯彻落实习对气象工作重要指示精神,牢牢把握气象工作关系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战略定位,把保障人民福祉安康、服务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作为气象事业的第一个任务,以防灾减灾、特色产业、生态文明建设等气象服务需求为牵引,突出山洪地质灾害防治、中小河流域洪水防御为主的防灾减灾服务和气象灾害管理,坚持公共气象发展趋势和基础性科技型属性,促进气象业务与科研深层次地融合,不断的提高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水平,加快形成巴中气象发展新格局,积极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巴中提供全方位高质量的气象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