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543”部队辉煌一甲子

来源:无线通信测试    发布时间:2023-12-10 14:44:14

M6米乐APP下载AS3545系列屏蔽箱


  1958年10月6日,地空导弹兵第一营在北京清河成立,今年是地空导弹兵60年华诞。

  一个甲子的岁月,地空导弹部队从神秘的“543”部队慢慢成长为祖国天空的保卫者,60年的磨练造就了60年的辉煌,造就了一支英雄的部队。

  “543”是在当时特定高度保密环境下地空导弹部队的代号。建国初期,苏联对中国进行了大规模的援助。1956年10月10日,中苏签订了“国防新技术协定”,苏方将在1957~1961五年间,向中国提供P-1近程地地导弹、C-2飞航式岸舰导弹、 C-75(SAM-2)地空导弹和K-5M空空导弹4型导弹装备和技术资料。地空导弹是苏方在5年内向中国提供的4型导弹中的第三型,代号“543”。因此,相应的地空导弹部队就被称为“543”部队。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地空导弹武器是高度机密的装备,“543”部队则是一只神秘的部队。

  “543”部队战绩辉煌。他在世界上首次使用地空导弹在实战中击落敌机,他在世界上首开重装机动设伏作战使用先例,他是世界上击落U-2飞机最多的部队,他是国内在实战中开电子对抗作战先河的部队,他是建国后毛主席唯一成建制接见的部队。

  新中国成立后,美国中央情报局控制策动台湾空军对大陆进行战略侦察。空军当时装备的是RB-57A(最大升限17000m,最大速度1000km/h,航时7~8h)。1958年2月18日,台湾空军RB-57A高空侦察机被我海军航空兵击落。此后,美国向台湾提供了RB-57D高空侦察机。RB-57D在飞行性能和机载设备上均优于RB-57A,飞行高度达18000~20000m,装备有4部航空照相机。在高度18500m实施侦察,可摄取长约4000km,宽约70km地幅的地面目标。

  当时我军装备的歼-5和米格-19歼击机升不到18000m的高度,在RB-57D入侵过程中,我军歼击机虽起飞109批202架次拦截,终因飞行高度够不上而无法对其进行攻击。

  1959年10月7日,“543”部队在刚组建一年,接装训练仅4个月的条件下,使用当时最先进的SAM-2地空导弹,在北京通县上空击落RB-57D一架,首战告捷,在世界上开了使用地空导弹在实战中击落敌机的先例。

  这次作战使用的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SAM-2地空导弹,射高可达22km,空军对此毫不知情,仍凭借“高度优势”肆无忌惮地窜入大陆领空,毫无戒备。此次战斗严格按苏军教令实施,135km制导雷达开天线km发射导弹三发,三点法引导,28km导弹与目标遭遇。通过这次战斗,积累了三级作战指挥关系和集中统一指挥的经验。

  RB-57D被击落后,空军消停了两年多时间,未敢对大陆实施侦察活动。此期间国际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苏关系恶化,中国开始独立自主发展核武器。美国中央情报局为刺探我核武器发展的情报,向台湾提供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高空侦察机U-2C,U-2C飞行高度可达25900m,航时可达8~9h,最大速度850km/h。

  接受了RB-57D在北京地区被击落的教训,U-2窜入大陆侦察均绕过北京飞行。由于我军仅有的几套地空导弹兵器都部署在北京周围,因此就出现了雷达能看见但不能打,高炮和歼击机能打但够不着,地空导弹能打但挪不动的被动局面。

  SAM-2地空导弹武器系统是按要地防空概念设计的,兵器笨重,机动困难。空军首长和广大指战员集思广益,创造性地提出了地空导弹机动打游击的作战使用方式,开创了重型装备机动作战使用的世界先例。

  1962年9月9日,采用机动作战方法,地空导弹部队在南昌上空击落U-2C一架。

  这次作战采用兵器机动,在预计航线点设伏的战法,仍按苏军教令实施作战行动,102km导弹接电,78km制导雷达开天线km发射导弹三发,前置法引导,29km导弹与目标遭遇。

  从被击落的U-2C上缴获了两种电子侦察设备:一种是通讯侦察设备(美军称为第3系统),用于侦收陆空通讯和空中通讯的电子信号,该系统能准确测定工作频率、记录通讯内容和密码、暗号;另一种是雷达侦察装置,能侦收各种地面雷达信号,记录雷达电磁波波段、频率等特征。这两种侦察装置由国防科工委所属电子研究所修复测试时,发现其存有一种新的信号。当时请空军技术部田在津参谋(后任空司高射炮兵部部长)鉴别,发现敌机截获了我地空导弹制导雷达的天线扫描频率,从而能分析出地空导弹制导雷达与其他同波段雷达的特征,以此判断敌人很可能以获取了我制导雷达的工作频率范围和扫描样式。美国正是根据这一侦察情报研制出了雷达告警系统——“12系统”。由此可见平时电磁保密的重要性。

  U-2在大陆被击落后,美国人在U-2飞机上加装了电子告警设备—“12系统”,“12系统”的加装导致我军几次作战失利。地空导弹目标指示雷达捕获目标,敌机没反应,制导雷达一开天线立刻向背离阵地方向机动转弯,掉头脱离。

  部队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突破了苏联的教令,采用“近快战法”,利用其他目标指示雷达的信息,推测U-2的航线进入导弹杀伤区后再打开制导雷达,迅速捕获目标,发射导弹,不给U-2以机动规避的机会。利用“近快战法”,地空导弹部队于1963年11月1日在江西上饶击落U-2C一架,活捉飞行员叶常棣。

  此次作战,从制导雷达开天线到第一发导弹发射仅用了8秒。在此次击落的U-2上缴获了电子告警设备—“12系统”,英文名称IDF-2。“12系统”同时侦收到SAM-2制导雷达射频频率、脉冲重复频率和天线个特征信号时,采用灯光显示和音响告警提醒飞行员,并指明导弹阵地的方位及大致位置,飞行员立刻操纵飞机向背离阵地的方向机动转弯逃离。

  缴获“12系统”后,经修复装载在伊尔-28上进行了功能试验试飞,只要地面地空导弹制导雷达一开天线系统”的接收机开始工作,在距阵地60km以远,绿灯亮,耳机里发出低频声响;在60km以内,红灯亮,耳机里发出高频尖叫声,同时显示器上有一条绿色标线,标明地面制导雷达的方位和大致距离。

  “12系统”之所以能侦察发现SAM-2导弹阵地,主要是根据SAM-2制导雷达区别于其他雷达的3个特征信号:

  ⑴ 制导雷达方位角和高低角天线的扫描频率,天线扫描波束按照这一个频率像扇子一样扫描(西方称此雷达为“扇歌”雷达);

  ⑵ 制导雷达2个距离挡(即120km挡和60km挡)射频脉冲的重复频率;

  利用“近快战法”击落了U-2,获得了“12系统”,对“12系统”的研究开启了我军电子对抗作战的先河。

  一般情况下,雷达的探测距离要大于导弹射程1.5~2倍。因此按照苏军教令,SAM-2地空导弹武器系统制导雷达的最近开机距离不能小于70km,在这个距离上开机,U-2的“12系统”侦收到制导雷达的信号,有时间采用机动规避方式逃出导弹的杀伤区。采用“近快战法”在35km左右打开制导雷达,并迅速将到导弹发射出去,则U-2的“12系统”即使告警,已来不及机动规避。

  针对“12系统”的技术特性,高指技术处处长文绶(后任空司高炮部部长,空军副参谋长)和参谋田在津提出,制导雷达开天线后,不使用制导雷达真的重复频率探测发现目标,而采用假的重复频率,待第一发导弹发射后再改用线系统”采集到此重复频率而发出告警信号,已为时过晚,导弹已升空,不等敌机机动转弯,导弹已与敌机遭遇。这个假的重复频率在技术上易于实现,只需在制导雷达的分频器组合中直接提取即可,不影响兵器的性能。

  对付“12系统”的第二个技术措施就是改变天线扫描频率,使用另外加装的照射天线照射目标,接收目标回波信号仍采用制导雷达原来的扫描天线系统”就采集不到SAM-2的天线扫描频率,从而不发出告警信号。

  采用改进的兵器,结合“近快战法”,1964年7月7日,地空导弹部队在福建漳州击落一架U-2飞机,飞行员李南屏毙命。

  随后,美国中央情报局又在U-2上安装了“13系统”,“13系统”是一种欺骗式电子干扰系统。1964年11月26日,U-2再次窜入大陆进行侦察,到达甘肃兰州上中堡上空,当敌机距阵地34km时,地空导弹部队制导雷达先使用假重复频率开天线,捕获目标,转入自动跟踪。当敌机距阵地33.5km,发射第一发导弹,3秒后,制导雷达转用真重复频率,接着发射第二发、第三发导弹。在制导雷达转用线s后,发现目标信号失真变形,在角度上左右晃动,角度不能自动跟踪,转为手动跟踪,3发导弹穿越目标后自毁,敌机逃窜,战斗失利。

  经对作战现象的分析认为,U-2施放了角度欺骗回答式电子干扰,由此推断U-2可能装有应答式电子干扰机。

  1965年1月10日,地空导弹部队采用“近快战法”和照射天线在内蒙萨拉齐上空击落U-2一架,活捉飞行员张立义。此次作战缴获了完整的“13系统”和红外照相设备。

  据被俘的飞行员交代,地空导弹制导雷达打开时,“13系统”亮灯,“12系统”没反应,他正在犹豫是否打开“13系统”时,导弹已逼近起爆,只好马上跳伞。这次作战检验了照射天线系统”的有效性。

  “13系统”电子干扰吊舱安装在飞机右机翼下方,“13系统”安装有自毁装置,由于导弹战斗部碎片将U-2机翼切断,将连接“13系统”自毁装置的引爆导线系统”修复后,安装在伊尔-12飞机上做验证,显示了1964年11月26日作战失利的目标信号。

  针对“13系统”回答式欺骗干扰,研制了采用信号切割法的“26号反干扰电路”对抗“13系统”回答式欺骗干扰。

  1966年8月24日于广州沙堤,地空导弹部队采用“26号反干扰电路” 伏击U-2战斗失利。

  采用“26号反干扰电路”在随后的几次防空作战中失利,原因是敌方“13系统”的改进和我方“26号反干扰电路”技术上的不足。随后“26号反干扰电路”进一步改善为“28号反干扰电路”。

  1967年9月8日,在浙江嘉兴上空,地空导弹部队采用“近快战法”,利用“28号反干扰电路”在5秒内反掉干扰,击落U-2一架。飞机被击中后,“13系统”系统自毁,在飞机的残骸中,设备残骸上标示为“13系统C型”,证明了“13系统”的改进,并初步判断,这套系统是直接从实验室拿出来装在飞机上的。

  从与U-2飞机进行的成功的、失利的电子对抗作战战例看,电子对抗作战是一项技术改进提升和战术灵活应用高度结合的作战过程,单靠战术或技术措施是难以处理问题的,两者必须有机结合。战法创新是针对敌情和敌人的变化而做出的改变,战法创新是战术与技术相结合的综合对策,在技术托底的基础上灵活使用战术是获得作战胜利的基础保证。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543”部队与U-2的较量实质是,年轻的地空导弹部队与世界上军事技术实力最强大的美国之间的较量,是与强敌在高科技战场上斗智、斗勇、斗战术、斗技术、斗意志的较量。

  过去的60年是辉煌的60年,60年的历程练就了一支英雄的部队,一支能打必胜、不断自我提升的部队。随技术和装备的发展,地空导弹部队的武器装备逐渐升级换代,地面防空的作战任务大幅拓展,保卫国家空天安全的作战能力大幅提升。

  地空导弹部队的武器装备已从当年的红-2发展到今天的红-6、红-9、红-12、C-300系列等多种先进装备,具备了高中低覆盖、远中近衔接的火力配系,形成了体系化作战的作战体系。地面防空的作战任务也从单纯的防空向防空反导、反高超、反天基目标等领域拓展。

  但同时我国的空天威胁态势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威胁目标从过去的高空向低空、隐身、弹道导弹、高超飞行器等领域拓展;电子对抗成为必备项,从告警、电子干扰向电子诱饵、拖曳式诱饵、反辐射攻击等方向拓展;体系对抗成为常态,从既有的编队攻击向“分布式”攻击、“蜂群”攻击等新的作战样式拓展。

  面对新的威胁,只有不断的提高自己,面对新的形势,认真研究对手,掌握手中的先进装备,创新战法,灵活应用战术,才能在新的对抗中获得胜利。回顾过去,成绩辉煌,但成绩是过去的,过去的成绩并不能代表未来的胜任。地空导弹兵一定会继承“543”部队的优良传统,不断提高个人,不辜负祖国的信任。